用真情融化“坚冰”——一名罪犯的救赎与新生

发布时间:2025-08-13 15:48:03  

当改造积极分子名单上第三次出现罪犯刘某的名字时,云南省文山监狱干警们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让我们走进曾多次对抗改造,如今已成为改造典型的刘某救赎与重生的故事……

初入高墙:迷失灵魂的自我放逐

罪犯刘某,因犯运输毒品罪,被判处死刑,缓期二年执行,2016年8月入监服刑改造。

刚入监时,刘某曾拨打亲情电话给家人。后来,由于刑期漫长,难以适应监狱改造环境,加之内心对家人充满愧疚,刘某长时间不愿、不敢拨打亲情电话。他终日背负思想压力,言行异常,消极改造,动辄与他人发生争吵,面对监区民警的多次批评教育态度漠然、我行我素。

为缓解刘某改造压力,促使其悔过自新、走好服刑改造之路,教育改造科副科长李家方对其开展心理矫治,并结合家庭情况、刑期结构、心理特点等进行开导:“你还年轻,将来还要重返社会,不能逃避现实……”经过李家方多次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,刘某的思想压力开始逐渐缓解,服刑意识与悔过自新意识也逐步增强。

亲情失约:希望崩塌的心灵重创

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。刘某看似表面顽固坚强,内心实则敏感脆弱,极易受外部因素影响而情绪失控。

此前,为助力刘某改造,监区动员其家人到监狱开展亲情帮教。刘某满心期待,早早盼着与亲人重聚,甚至连见面后想说的第一句话都在心里默念了几遍。然而,家人却由于特殊原因取消了计划。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刘某瞬间陷入失落,长年积聚的负面情绪被彻底引爆,他开始激烈抗拒改造,态度恶劣。

在监区班子开会讨论时,副监区长杨光说:“刘某此次思想和行为出现大的波动,事出有因。如果因为这事受到处罚,必然会破罐子破摔,再想改造好他就很难了。我再去做一次思想工作,给刘某一个机会。”

杨光找到刘某,语重心长地引导他:“家人没能来,你要多体谅他们的难处,因为这件事影响到你今后的改造,很不值得。你现在这个样子,家人知道会十分难受,这也不是他们愿意看见的,你好好想想……”在杨光的积极引导下,刘某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流下了悔恨的泪水。

破冰时刻:跨越时空的电话连线

为促使刘某早日拨打亲情电话给家人,用亲情力量感化他,监区管教陈松不厌其烦地劝说。分监区民警也告知刘某,只要他想拨打亲情电话,就会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安排。在较长时间的犹豫徘徊后,刘某终于鼓起勇气拿起了电话。

电话接通的那一时刻,刘某听见了久违而亲切的声音,母亲哽咽着,激动地说:“我儿,你终于肯打电话回家了,你知道我们有多挂念你吗……”刘某的心瞬间被融化,所有的不安、恐惧与愧疚都化作了浓浓的亲情。电话挂断后,他仿佛卸掉了一座沉重的大山。

幸福时刻:亲人团聚的美丽约定

在监区组织的又一次亲情帮教中,刘某终于如愿以偿,看到多年未见的家人,激动地流下了幸福的热泪。他向父母亲诉说了近10年来的思念,也讲述了自己改造情况,以及民警给予的教育和无私帮助。父母鼓励刘某:“你要服从监狱管理,听警官的话,好好改造,我们盼着你早日回家。”彻底放下心理包袱后,刘某悔过自新,积极改造,遵规守纪,连续3年被评为改造积极分子。

“路虽远,行则将至;事虽难,做则必成。”回顾入监以来改造路上的曲折历程,刘某表示,感谢警官的教育、挽救和帮助,让自己从迷失走向觉醒,从抗拒转为接纳,最终走上了救赎与重生之路。

云南省文山监狱坚持把教育改造罪犯作为监狱工作的中心任务,努力把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,切实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,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。

(来源:云南省文山监狱)

(编辑:董飞 美编:向传帅 二审:张淑娟 终审:徐昌建)


评论一下
评论 0人参与,0条评论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最热评论
最新评论
已有0人参与,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

微信扫一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