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砚山县有一位“销冠”法官
“拍卖成交,现场开锁交付一起。”
“拍卖成交八个门面,现场交付完毕!”
“拍卖成交,现场交付两件两房!”
在砚山县人民法院工作群内
时不时就会弹出这样的
拍卖成交“喜讯”
而这些消息往往是由
同一名法官发出来的
他就是被同事们送上
“拍卖王”
“拍卖标兵”
“销冠”等
“荣誉称号”的法官——杨玉德
2024年以来,杨玉德主导开展司法拍卖40件,成交金额从5.94万元至4153.37万元不等,成交总额高达5343.37万元,成交率高出砚山县人民法院平均值26个百分点。这位来自执行局的“销冠”究竟有什么秘诀?
“真诚”是永远的“必杀技”
杨玉德在司法拍卖工作启动前,他总是深入研究案件细节,对每一项拟拍卖资产进行全面精准地评估,结合市场动态与专业判断,制定出最适宜的起拍策略,既保障资产价值的充分体现,又能吸引众多竞买者参与。
“专业”是拍卖的“硬通货”
无论是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,还是复杂多变的拍卖程序,杨玉德都能驾轻就熟。在面对各类资产纠纷和竞买人疑问时,他以深厚的法律素养给予权威解答,确保拍卖过程合法合规、有条不紊地推进。
“坚韧”是成功的“生命线”
面对重重困难与挑战,如资产处置中的权属争议、竞买环节的突发状况等,杨玉德从不退缩,逐一攻克难关。他与执行团队成员紧密配合,及时解决财产查封、解封、交付等环节的衔接问题;与银行、不动产登记中心等相关部门建立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,加快拍卖款项的流转与产权变更登记速度,确保拍卖工作顺利进行,资产得以高效变现。
“变通”是结案的“杀手锏”
如果一个案件标的物经过一拍二拍、变卖都无人问津,怎么办?在杨玉德法官看来,这都不是难题,他还能拿出“以物抵债”的“杀手锏”。
今年11月,在某环保公司与文山某公司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里,被执行人的不动产两次拍卖均遭遇流拍,后续的变卖亦无人竞买。在此情形之下,杨玉德推动“以物抵债”举措。他向申请执行人某环保公司详尽阐释说明、深度剖析利弊,还多次带领公司负责人实地勘察被执行人名下宗地,介绍宗地优势并说明该公司经营现状。
通过杨玉德持续多方沟通协商,参照周边宗地售价,成功促使双方就价格达成共识。随后,双方当事人现场圆满完成宗地交付笔录签署,这起标的1.15亿元的案件顺利执结,双方当事人均对执行成果赞誉有加、深感满意。
“销冠”法官杨玉德以其专业与坚韧,不仅为众多案件的顺利执结画上圆满句号,为众多当事人实现了权益的最大化,更为司法拍卖领域树立了标杆典范,激励着更多的执行法官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与执行效能,推动司法拍卖工作向着更加公正、高效、精准的方向持续迈进。
(来源:砚山县人民法院)
(编辑:董飞 排版:张振飞 责编:谢思思 终审:徐昌建)
请输入验证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