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砚山政法:党建引领打通基层治理“神经末梢”
近年来,砚山县坚持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、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下功夫,突出党建引领,着力构建政治引领、自治强基、法治保障、德治教育、智治支撑“五治融合”治理体系,为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提供坚强基础保证。
始终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、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的全过程,要求各级党组织必须把基层治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,做到思考工作不忘基层治理,安排工作必有基层治理,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、组织优势、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。2023年以来,砚山县委常委会研究基层治理工作11次,在县委示范带动下,各乡镇党委研究基层治理工作共计142次,村社党组织做到基层治理、普法工作逢会必讲,形成了政治、自治、法治、德治、智治各个重点、各个方面统筹推进,不留空白、不留盲区的工作格局。
在将基层治理工作纳入年终考核的基础上,对乡镇基层治理实行季度考核,强化考核结果运用,连续季度考核排名在后两位的乡镇,对乡镇党委主要领导、乡镇政法委员进行责任追究,以考核倒逼责任落实,2023年以来,每季度对季度考核排名后两位的政法委员进行提醒谈话,要求年度考核末位的主要领导在县委政法工作会上作表态发言。
以乡镇为单位重新调整优化网格,由乡镇党委发文聘请网格员,并对聘请的网格员开展不低于两次的业务培训,使网格员迅速从半路出家的“泥腿子”变为基层治理的明白人,成为基层治理最末端的信息员、宣传员、调解员,2023年,全县3944名网格员共开展法治宣讲1323次270384人次,走访群众135724户579278人次,调解矛盾纠纷1585件,做到让矛盾在末端解决,共识在基层凝聚,和谐在身边实现,群众感受到了基层治理的力度和温度。
突出政治引领。建立“行政村党组织—网格(村民小组)党支部—网格员”治理体系,尽量把党员聘请为网格员,并健全完善村组干部、党员、网格员联系服务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机制,充分发挥表率引领作用。
突出自治强基。 进一步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,完善村“两委”联席会议制度,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“软法”主导作用,与时俱进修订村规民约,对人居环境提升、矛盾纠纷调处、绿美建设、乡风文明等方面进行积分制管理,将社会治理“软约束”变为“硬抓手”,村里乱丢垃圾、侵占公共区域、家禽散养、大操大办的现象越来越少,群众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变为现在的自觉遵守,真正成为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和管理者,逐步实现了“小村规”撬动“大治理”的基层治理创新路径。
突出法治保障。扎实推进法治乡村建设,开展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活动,推行“一村一辅警”“一村一法律顾问”“法治村长”制度,全县108个村社配备辅警和法律顾问,1211村组配备了法治村长,构建了多元化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模式,同时,投入189500元资金建设法治长廊、法治广场17个,不断提升基层群众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,养成办事依法、遇事找法、解决问题用法、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。
突出德治教育。学好用好“枫桥经验”,注重在基层开展“德”育,把乡贤、孝道、公德建设融入村规民约,把弘扬诚信、正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治理,深化平安村寨、文明村寨、道德模范树建活动,形成人人讲道德、重修养、促和谐的社会氛围。
突出智治支撑。结合数字乡村、雪亮工程建设,强化互联网思维,推动数字技术与社会管理相融合。同时,发挥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,整合基层党群服务中心、综治中心与农家书屋、党员活动室、乡村舞台、村级阵地等活动场所,为群众提供高品质精神文化供给,打通教育群众、联系群众、服务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(来源:砚山县委政法委)
(编辑:李娟 排版:陆军 责编:谢思思 终审:资云波)
请输入验证码